金秋时节,川西高原的阳光洒满得荣县茨巫乡杠然村的田野。10.5亩现代化蔬菜大棚内,村民们正忙着采挖红心土豆,饱满的薯块带着泥土的芬芳被装进竹筐,田间地头回荡着藏汉双语的欢声笑语,一幅丰收的画卷在雪山脚下徐徐展开。
杠然村的红心土豆能迎来第一波丰产,离不开央企帮扶的坚实支撑。作为定点帮扶单位,大唐四川公司将红心土豆种植列为2025年产业帮扶重点项目,不仅投资建设11座现代化蔬菜大棚,还专项采购1000斤优质种薯,从基础设施到种源保障实现全链条支持。项目创新采用“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产出收益按农户70%、村集体30%比例分配,既让村民获得直接收益,又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持续活力。

“买了1000斤种子,头一季就收上来5000斤,这个生意划得来,而且这土豆切了放半小时都不发黑,蒸着吃又沙又绵,比普通土豆香多了!”村民扎西捧着刚挖出的土豆介绍道。杠然村地处海拔3400米以上的高原,肥沃的沙质土壤远离工业污染,为红心土豆生长提供了独特环境。这种土豆不仅富含原花青素和硒、钾等微量矿物质,营养价值远超普通土豆,更有着久煮不烂、不易氧化的特质,煎炒蒸煮皆可成美味。
从春耕时大唐青年志愿者与村民结对共植薯苗,到如今丰收时的携手采挖,藏汉同心的协作让冻土里的种薯最终结成了“金疙瘩”。

丰收的背后,是科学种植与产业规划的双重保障。驻村工作队携“村两委”常态化开展“回头看”,从开沟起垄到病虫害防治都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与此同时,大唐四川公司援建的农特产品展销暨乡村振兴成果展示项目已建成落定,未来将为红心土豆搭建更广阔的销售平台,让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今年预计能实现18%的增收,这土豆真是我们的致富薯!”驻村第一书记黄龚相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袋袋土豆堆叠成“小山”,既是高原馈赠的丰收果实,更是央企帮扶与乡村振兴共振的生动见证。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杠然村的红心土豆正从田间作物成长为富民产业,让乡村振兴的希望在高原大地上深深扎根。